【资料图】
“开学第一天,教室就像派对现场。”近日,一则网友吐槽“开学仪式感”的帖子引发舆论热议。网帖显示,该家长“痛数”开学仪式所带来的多重负担,并呼吁:“让老师回到正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,让孩子回到纯粹朴素的知识海洋里,让家长们减轻育儿压力!”
在浙江杭州,一学校校长扮成仙人站在门口迎接学生;在河北保定,孩子们穿过拱门敲击寓意“一鸣惊人”的大鼓;更有班级制作了近来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的网红路牌……多种多样的开学仪式,应该被责难吗?网友们众说纷纭。有人坚信仪式创造别样记忆,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印象深刻的“起笔”;也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,更易助长攀比之风。公允地讲,与其一味打“口水仗”,不如尝试从中寻找共识。
从源起看,开学仪式古已有之、沿袭至今。具体讲,古代入学礼通常包括正衣冠、行拜师礼、净手净心、朱砂开智等环节,不外乎寄望学子尊师重教、专心致志、一展宏图。流变的是外在形式,不变的是美好祝福。在今人的开学仪式中,我们随处可见寓意着“心想事成”的橙子、“平平安安”的苹果,以及“越来越棒”的棒棒糖。把祝福具象化为实物,把标记某一时刻的仪式长久留驻在孩子们的回忆里,似乎并无不妥。从这个层面看,以满满仪式感喜迎新学期的做法,不该受到过多责难。
问题是,一些人所理解的“仪式”,是否超出了必要限度?部分网友的不满值得审视:有家长抱怨采购各类物料花费不少钱,有老师吐槽装饰教室耗费大量时间,更有孩子担心自己的开学礼物会被同学“比下去”……不可否认,有些仪式确有走向过于浮夸、过于铺张的倾向。开学仪式被戏称为“开学形式”,症结也就在于此。如果一场本该纯粹的仪式变成负担,那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:它的美好初衷为何跑偏了呢?
说到底,孩子们才是开学仪式的主角,衡量标准当以其获得感为重要依据。须知,开学仪式一头连着自由的假期生活,一头连着紧张且充实的校园生活,其重要的节点意义值得特别关注。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,孩子们从这场仪式中意识到新的人生起点已开启,他们欲重整旗鼓、怀抱希望再出发。正因此,举办开学仪式当把握好适度原则,大可不必在形式上“下猛力”“砸重金”,关键是在内容上“出亮点”“提质量”。
上好“开学第一课”,开启美好新学期。希望各地在举办开学仪式这件事情上多用心、多用情,用有内涵的仪式感让孩子们更好投入学习、砥砺前行。(静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