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十点电影原创
雨夜。
女子独自梳妆,却被突然闯入的男人揽入怀中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手边,脂粉飞溅。
纤纤腰肢,不堪盈盈一握。
四目相对,暧昧升腾。
" 你别忘了,我是你的姨娘。"
" 你也别忘了,是我把你娶进来的。"
禁忌之恋?小妈文学?
不确定,再看看。
狂风骤雨般拥吻,呼应着窗外的电闪雷鸣。
从抗拒,到妥协。
短短数秒,老妹儿已脑补出一场伦理大戏。
他发梢上的雨珠,轻轻滴落在她的锁骨。
两人明明没做太多,也能将性张力撕扯到紧绷绷。
门外,男人的父亲突然举枪走近,幕落。
眼前短促有力的楔子,已抛设足够悬念。
家族恩怨?父子反目?夺妻之恨?
把噱头填得这么满 …
不得不说,主创是懂大家爱看什么的——
瞟一眼剧名,似乎带着一种见不得光的狎昵。
再看导演曾庆杰,硬生生在各大长剧班底风云际会的环境下,杀出一条微短剧之路。
去年上半年,执导《念念无名》上线,豆瓣 6.9。
古装版 " 史密斯夫妇 ",夫妻双双掉马甲。
去年下半年,操刀《虚颜》播出,豆瓣 7.4。
换脸、替嫁、久别重逢。
两部 18 集小短剧,前赴后继地出圈。
前者拍了 17 天,后者因为预算不足,只拍了 15 天。
但置景、打光、转场、运镜、配乐、甚至动作指导,均有设计,令人眼前一亮。
至于情节方面,甭管套路,还是老梗。
只要被曾导打磨翻新,立马多了看头。
有人觉得,他的作品再长,就经不起推敲,这个体量刚好;
也有人觉得,曾导拍剧小而美,应该进军长剧市场,整顿 S+。
而这一次,他携民国题材新作《招惹》回馈观众,依旧不负众望,成功冲顶热搜。
杜寻羽,富商杜景窗之子。
一个月前,结识了为自己提供情报的女子姜罂。
初见就是一眼万年的设定,说没故事,谁能信?
别看杜寻羽始终摆着一副冷脸,对话过程多提防。
但姜罂的眼睛忽闪忽闪,一面帮杜寻羽擦拭领子上的血渍,一面提出要作他参加新仙林酒会的诉求。
再看这位少爷的反应,也只有故作镇定应允。
姜罂挽着杜寻羽的手臂,披肩上的流苏悄悄绕上他的袖扣。
对于这种牵扯性的暗示,别急,还有伏笔。
姜罂一袭白衣,清丽可人。
走进新仙林,却摇身变作舞台上的交际花。
杜氏父子看着姜罂袅袅娜娜的身影,都对她充满了好奇。
而接下来,她那披肩上的流苏又与杜景窗牵扯出一段 " 孽缘 "。
难说无心,怕只怕当局者迷。
杜景窗扯着线头,一路走到姜罂身边,似乎坐实了她钓系小白花的身份?
但这言之尚早,再看还有隐情。
拆线,轻笑,剥糖纸。
指尖相触,蜻蜓点水。
屋外的男人满腹疑团,屋内的男人心痒难耐。
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姜罂有备而来。
新仙林的歌女,大舞厅的台柱。
她艳光四射的外表下,藏着许多不可说的秘密。
杜寻羽来势汹汹,却碰上姜罂油盐不进。
话不投机,编剧又来加码了。
原来,不止姜罂接近杜景窗的动机令人难以捉摸,杜寻羽的真实身份同样存疑。
两人各怀心事,都怕对方打乱自己的阵脚,因而悄悄关注。
姜罂来到故人旧址,看起来心事重重。
一句 " 开始了 ",更像在宣告复仇计划的实施。
要扫清障碍。
姜罂故意向杜家的仇敌放出风声:杜寻羽是假冒的。
双方对峙之际,姜罂只需隔岸观火。
杜寻羽自如应对,临了,当然不会忘记始作俑者。
夜半无人,他手持一柄利刃,霎时间将姜罂封入死角。
正常人,怕死了。
但咱们女主姜罂,目光锁定杜寻羽,一点点将其逼退。
忽略两人境遇,他们步调一致,倒像完整了一支双人舞。
紧接着,姜罂慢慢将刀子推开。
镜头特写,刀刃朝向。
这时,她再笑吟吟说一句:你心软。
会,实在太会了!
原以为是殊死争、困兽斗,结果突然变成带有调情意味的推拉。
台词没个三两句,整个桥段主要靠眼神和动作升温,然后腕带肘、肘连肩地连通这场戏的脉络。
啧,狗血情节也能拍得这么有质感,网文复兴可真是靠你们了 ~
尚未成为他的姨娘之前:
他为她赴刀山火海,棍棒交加,遍体鳞伤,眉头也不皱一下。
再听这段 call back。
" 你为什么救我?"
" 心软呗。"
哪怕姜罂身体无碍,杜寻羽也不改英雄情结,将其一把抱起。
接下来,稍显局促羞赧的对话,细想是双关。
" 我其实没有什么事了,你可以把我放下来了。"
" 你不早说,现在怎么放?"
划重点,放不下。
即将成为他姨娘之后:
杜景窗有事耽搁,杜寻羽替父 " 迎娶 " 姜罂过门。
年纪相当的男女站在一起,更像一对璧人。
他凑近她耳旁,压低声音:地狱欢迎你。
味儿太正,喜欢看一些大开大合的爱恨情仇。
老实讲,现在的情节已足够抓马。
但主创用实际行动表达,这还不够。
什么化敌为友、双向救赎,甚至青梅竹马,各种 buff 必须叠满。
她,是带着家族血仇归来的亡命孤女江粟粟;
他,是褪去外科医生白大褂、守在旧人身边的隐忍竹马沈行知。
听听这段对话,一开口,就很痛。
" 撕伞文学 " 拨乱反正,男主的心理活动,又土又纯情。
杂糅一堆网文梗,还有本事让见多识广的观众驻足观望,当然要肯定主创花出的心思。
比起那些不顾观众死活、按头凑 CP 的外强中干大制作,曾导拍出的短剧,再次做到四两拨千斤。
不讲排场,压缩周期,一样能做到精益求精。
单是运镜方面的学问,就值得滥用画面的人学习。
内行人自以为炫技,外行人看了眩晕。
既然做不到让人心疼,就让人头疼,是吧?
反而是,听起来不太高级的微短剧,能在有限条件下尽力呈现最优水准。
两者放在一起,岂不是高下立见?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1 首片头曲 +1 首片尾曲 +5 首插曲。
该浓缩氛围的时候,永远音画同步。
长剧慢条斯理、草蛇灰线,在这里都成了取舍的关键。
一句话,一个噱头,一次暗流涌动,反而讲究时机。
无所谓一定要将从短剧向长剧的过渡,视作进阶。
创作者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拍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,已经完成了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。
提到运镜多次被夸,曾导轻描淡写。
" 谢谢大家这么喜欢我的运镜,但我已经习惯了这么拍,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。"
谁能信呢?
在这个时代,不那么特别,也很难得的。